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有一家专注于工业大数据治理和分析的企业,能复刻工匠操作行为形成的模糊“手感”,通过工业数据搜集、治理、计算等,变成精细的生产运营标准。他们凭此绝技入选武汉首批“数字经济服务资源池”。
“《庄子》中描写过一个制作车轮的老工匠,他说自己的技艺‘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武汉恒力华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说,老师傅日积月累形成的手感和眼力,使他们形成了近乎直觉的判断和反应。但这就无法通过语言、公式或者其他编码工具来传承吗?他想用数据工具打开“神秘的黑箱”。
图丨恒力华振CEO刘涛
近10年前,刘涛在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士,后来又到一家“武”字头央企做博士后。多年学界和业界跨界融合,他观察到,部分高端制造行业主要依靠技能人才经验的突破,尤其面对“洋机器”,我们的工艺无法做到定量定标,在传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上遭遇瓶颈。
“2015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力量,恒力华振成立,初衷是做设备智能化。”刘涛形象地打比方说,要翻译出一套“设备语言”,通过搞懂设备来精进制造,促进现代工厂的建设。
十年前,刘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细分赛道,叫“工业互联网”。十年后,恒力华振的恒睿大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已能助力航空航天、石油、电力、汽车、化工等行业,挖掘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达成降本增效的业务目标。
一家特殊化工行业工厂内,恒力华振改造了一条生产200多种产品的产线,通过算法使近30个工艺变量可控可视。刘涛说:“工厂里的化学反应釜,就是那个曾经的‘神秘黑箱’,到底能炼出‘火眼金睛’还是一块黑炭,是不知道的。以往,主要通过老师傅带徒弟和不断培训,让产线工人通过5道标准工序投料,去摸索‘配方’,而通过工业数据治理和分析,让‘配方’模块化、标准化,产品不良率下降了两成,生产效率提升了15%。最为关键的是,让一线工人上岗培训时间缩短了七成,减少产业工人简单重复劳动,但教会他们精益智造。”
刘涛介绍,伴随定制化、个性化的柔性生产需求不断涌现,一个工厂要打造“百变”生产线,能迅速来料生产,将更需依赖工业数据治理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最优生产。
来源丨长江日报 记者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