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一项隐形冠军的创新“三级跳”
——看我国首台光功率热分析仪如何快速产业化
昨日,在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一台光功率热分析仪正在对送检的硅基片上涂层进行检测。
在纳米级薄膜材料热特性检测领域,武汉未来科技城的这家年轻创业公司,自诞生便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项正在产业化的新技术,是武汉实施“黄金十条”新政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缪向水团队挂牌出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
华科大教授攻克世界难题
随着新材料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纳米级薄膜材料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国际上却没有可直接检测薄膜热特性的设备。
例如火箭升空后,航空发动机表面的高温涂层材料在1450℃高温下,连续作业数百小时,涂层是否会发生相变或热剥离?
1纳米仅为1根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如何检测薄膜的热特性成为国际难题。过去需要先把薄膜沉积得很厚,再把待测薄膜材料刮下来,形成一定质量的粉末后,才能进行破坏性检测。
经过多年技术攻坚,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缪向水教授团队,率队研发出我国首台光功率热分析仪,检测薄膜厚度可至5纳米。这台“神器”的奥秘,是将激光照射到纳米薄膜材料表面上,通过反射光功率检测薄膜的相变温度点和热膨胀系数。
机制创新——
企业“零首付”买断专利
为测试市场反应,2012年,缪向水团队将专利许可给武汉嘉仪通公司试产。
那一年,武汉借鉴硅谷模式,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新政。成果转化收益中,70%归研发团队,30%上缴国家。缪向水坦言,多年来,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不足5%。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骆清铭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以1000万元挂牌出让,成为武汉“黄金十条”兑现的最大一笔收益。
这极大鼓舞了缪向水团队和嘉仪通公司。嘉仪通公司总经理王愿兵说,试产期间,虽然有校方的专利使用许可,但专利毕竟不在企业,将来产业化后,存在极大风险。
2014年,这项成果作价300万元在光谷联交所正式挂牌。
王愿兵喜出望外,又忧心忡忡。喜的是,企业终于有机会将专利买断;忧的是,公司刚创业不久,没钱购买,也无资产抵押贷款。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光谷联交所促成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以“保证保险”的方式,为嘉仪通贷款300万元,允许企业拿这笔钱买断专利后,再把专利交给银行质押。一旦企业无法偿还贷款,保险公司、东湖高新区管委会、银行三家将按比例分担风险。
买断专利后,嘉仪通公司放开手脚日夜干,目前已把仪器销售到清华大学、中科院、国家质监总局等单位。为期一年的300万元贷款也全额还清。
生产创新——
外包富士康加速产业化
近日,几名来自武汉富士康的结构工程师到嘉仪通公司商量代工合作。
有员工对记者感叹,王愿兵这个80后太“疯狂”了,从硅谷回来一个月,就把生产部门砍掉了。 4月,王愿兵在美国硅谷考察,拜访了英特尔、谷歌、惠普等一批世界级科技公司。其中,惠普公司对核心业务的高度专注,令他深受启发。惠普每一个核心业务,都只聚焦业内排名前三位的产品,非核心业务则全部外包给其他服务公司,以降低成本。
“我们公司工程部原有五六十人,从事工程化生产,这部分完全可以外包,省下人力成本,全部投入核心研发。”王愿兵说。
回国后,他迅速找到武汉富士康谈代工合作,并将公司其他非核心业务也外包出去。
在他看来,生产外包有助于加速产业化,使企业在研发上更加专注,因为科技公司并不擅长制造。一台设备有两三百个零部件,除核心部件外,电路板、芯片、光学零部件等常用配件,富士康有大规模采购优势,生产成本更低,质量也更可靠。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不光只管制造,还派出结构工程师对嘉仪通的产品结构设计,提出专业严谨的改进建议。
据悉,由富士康代工的首批热分析仪将于月底下线,走向规模化生产。(记者 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