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研院研发的“氢能源汽车”找到投资方,并同时与长江资本共同设立5亿元长江经济带氢能产业投资基金,成为投资界焦点。这一幕,发生在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首场路演活动上。
今年5月初,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周济一行来汉,出席武汉临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武汉智能控制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控制工研院”)的协议签署仪式。智能控制工研院将由院士领衔,在汽车电动化等方面进行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突破,推动武汉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郭孔辉将在此设立工作站,并建立300人左右的高级研发团队,计划5年内引进孵化30家企业,形成30万台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值百亿元,未来将具备千亿元级市场潜力。
继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研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研院等项目开工后,今年7月底,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动工建设,这是我市又一重要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由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资,以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华中高端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等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推广中枢,以及装备制造业人才汇聚中心。
突出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市正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互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大幅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运用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以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全市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要从战略、全局上,以及最基础、最前沿的领域着手,才能更好地打好创新的成果基础,为武汉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近期我市出炉的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我市将重点在提升创造发明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功能强大的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引领未来发展的协同创新等领域做文章。
据介绍,我市将继续深化鼓励各类主体尤其是企业依靠发明创造推动产业发展。比如,在世界公认的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发明专利成果上,我市在目前补贴专利申请费用的基础上,还将针对专利维持、专利申请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求在鼓励发明创造、知识产权创新上有更细致和更丰富的政策支持。同时,还会在推进专利布局,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出台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重大科技成果方面发力。
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基础上,建设前沿性的产业创新平台,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也必不可少。为此,我市将加快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等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研究机构布局武汉。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实现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引领未来发展协同创新。我市还将大力支持在汉科研单位、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引领武汉未来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跟踪世界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变革,力争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等领域率先突破,为形成引领型发展提供支撑。(长江日报:2016-9-3第二版 记者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