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复同意东湖高新区建设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人才强国战略这三大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建设的未来科技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在人才强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诸方面,必将推动武汉迈入一个新时代。
2011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武汉未来科技城第一个项目——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碳捕获试验基地正式开建,3年时间,这座“梦想之城”,一批重量级项目签约落户,一个个高端人才团队引入,一系列创新平台建立…… 武汉未来科技城,像一艘满载智慧的航母,定位精准的航向,内置最先进的装备,开足马力,向未来起航。
创新平台 “黄金十条”最大收益在这里兑现
2013年10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一项绘制“大脑地图”的专利以1000万元高价,成功挂牌转让,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这是在汉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也是武汉出台“黄金十条”以来兑现的最大一笔成果转化收益。
这项成果得以转化,离不开位于未来科技城的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力推。该院是武汉10家企业化运作的新型工研院之一,2012年10月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成立,是未来科技城培育自主创新源头的重要举措。
工研院建设是武汉市政府采取市校、市企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探索,旨在通过打造含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对接、高端产业孵化、企业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攻克产业技术共性问题,推动产业升级;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推动小试、中试,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培养产业化人才。力争在组建模式、知识产权交易、股权激励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未来科技城成为了新型工研院建设的“试验田”。除了光电工研院,还有新能源研究院、智能装备工研院、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研院、地质资源环境工研院、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遥感与空间信息工研院等落户未来科技城。
创办一系列工研院,是“掘金工程”,个个瞄准千亿产业,让本有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未来科技城在搭建创新平台上多措并举。筹建海外人才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青桐”计划孵化器,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3D打印、工业机器人、地球空间信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吸引来自海内外十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并规划建设光谷3D打印体验馆和产业园。
新兴产业 为朝阳产业“破冰”
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之上,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近日,全国首个工业机器人孵化器选址未来科技城,抢占我国高端制造业核心装备领域。整合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光谷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国家新兴产业第一阵营。
3D打印技术正成为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向和竞争的新高地,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识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投资1.2亿元,在未来科技城建设3D打印科技产业园,将为中国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签署投资协议,建成后,预计到2016年总产值可达近4亿元。
由一根绣花针粗细的光纤,释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焊接飞机、轮船。2013年4月,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在光谷问世,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生产这种激光器的就是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是全球第三家研发光纤激光器并规模生产批量销售的公司。
目前,武汉锐科公司在未来科技城设立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为2.68亿元,规划建成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关键器件。据透露,该技术已纳入2014年国家863计划,冲刺2万瓦技术,实现产值1.6亿元。
武汉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碳捕获实验基地“捉碳”技术完成全流程中试,已在应城、神木等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华为铟磷实验室建成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阳光凯迪生物炼油技术已建成万吨级中试基地,正在掀起“能源革命”;虹拓新技术公司飞秒激光器已在安检系统广泛应用。
曾有经济学家预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低效率路径持续演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扩大,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种是劳动力和资本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新兴产业倾斜,在提高经济整体效率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在调结构、促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显然只能选择第二条道路。
科技的竞争,关键看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光通信、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被国家寄予自主创新“破冰”厚望。定位精准,航母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驶向彼岸。在这个大方向上,武汉未来科技城将以这些“朝阳产业”领域的研发为发展主方向。
研发中心 哪里人才多就在哪里研发
2013年5月,被誉为全球半导体“风向标”的新思科技公司武汉全球研发中心揭牌,将为全球开发领先的知识产权产品,并带动武汉市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式发展。项目总投资将达500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实现产值1.7亿元;此外新思科技还将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中心、培训基地,预计3-5年内带动至少15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光谷。
该公司负责人说,武汉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好,具有便利交通优势、丰富科教人才资源。布局武汉可以辐射整个华中地区,促进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哪里人才多,就要在哪里研发”。
作为国内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华为布局首选武汉未来科技城。2011年,华为签署入驻协议,在这里建设国内最大的光电子研发及生产基地,研究通信网络设备的光电子系统、器械,以及相关的前沿光电子技术。上个月底,华为在汉研发团队规模已达4000人,比3年前翻3倍。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之下,研发中心转移是全球资本财富重新配置的体现,能承接转移,就占有发展的先机。
在这里,西门子设立创新中心,开展城市综合绿色交通研究;中国电信建立国家宽带研发中心,自主研究宽带网络技术;中国航天科技开设创新技术研究院,将航天科技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国家电网智能输变电研发基地在此进行节能服务、电气智能化产品研究……
未来科技城招商部负责人说,是否有创新能力,具备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是未来科技城招商的重点。
东湖高新区科创局负责人说,研发中心不同于总部基地或产业基地,靠市场规模或政府优惠政策这些都吸引不来。企业选择一座城市建立研发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地区创新活力、创新资源。
人才聚集 未来城代表未来
研发,是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发展基础。因此,人才是核心。招纳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未来科技城的首要重任。
未来科技城这艘智慧航母要遵循航道,一群保驾护航的科技精英至关重要。有了他们的存在,未来科技城才能按照既定的航向高速向前行驶。
“千人计划”入选者周怀北便是在未来科技城创新创业的一员。2011年他回到武汉,创立了3家公司。周怀北说,未来,中国的崛起要靠科技、靠产业、靠人才。“未来科技城就是谋划中国未来在科技方面、人才方面能够引领一个地区的未来。武汉未来科技城不仅仅代表湖北、武汉的未来,也代表中部的未来”。
原汇丰银行北美分行副总裁、地道的武汉姑娘杨柳回来了,创立了金融高端培训咨询公司。在未来城,正大展拳脚,实现人生新的价值。
能迅速召集到这些“行业舵手”,并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
未来科技城建立了光谷人才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创业孵化、转化推广、投融资、交流培训、宣传展示等全方位服务。解决园区员工“吃、住、行”问题,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园区食堂,引进了便利店、自助银行、美发室、洗衣房、体育中心等基本配套服务;建成了1800多套人才公寓;开通了9条公交专线,提供“定制交通”服务。
先期入驻人才企业实施房租减免优惠政策。“千人”、“百人”、“3551”人才企业可分别享受1000平米、800平米、500平米三年免租。
目前,未来科技城共引进两院院士4人、“千人计划”20余人、“百人计划”、“3551”人才和外籍专家50余人,新增博士100余名、硕士400余名、科技人员近5000人。
下一步,未来科技城将围绕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的目标,拓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招引渠道,形成大规模人才回流效应;优化引才结构,加大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咨询服务人才引进比重;优化引才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人才;在引进海外人才同时,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潜能;探索人才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结合机制,促进“创业科学家”成为“创业企业家”;建立和完善从初次创业的技术人员到高端经营人才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体系。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治平介绍,按照规划,到2020年,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引进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创业型企业2000家,实现企业收入3000亿元,引进和培养200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工作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园区内国内外知名企业达到200家,科研院所达到200家,培养50家世界级水平的研发机构,研发50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开发和转化50项重大应用性研究成果。培育出1~2个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引领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产业发生巨变,开辟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
本版撰文/裴道彰 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