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华为武汉研究所项目,星月兼程,磅礴崛起。
以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华为项目为两极,中间创新带上,武汉光电工研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等7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星罗棋布,一路延伸至光谷地标“马蹄莲”脚下。
回望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回流。
党中央果断决策,实施“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建设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纳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次年,总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的武汉未来科技城破土动工,被中组部和国资委寄望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试验田。
对于这片土地所承载的使命,决策者们有一个基本共识:不规划大规模工业制造和生产,瞄准高端研发、新兴产业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光谷的“大脑”和智力中枢。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着眼于科技,着眼于未来。
着眼于科技,是要形成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在全球竞争中赢得话语权。
着眼于未来,是靠人才引领未来、产业引领未来,体制机制更要适应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相比北京、天津和杭州,武汉未来科技城积极引进但不局限于央企,而是将央企、国企、民企、外企等一网打尽。“除了参天大树,我们更想拥有一个能形成独立生态系统的热带雨林,这里既有大树又有花草,既有植物又有动物,既有阳光又有雨水溪流,它们在这个系统里相互依存,繁荣共生。”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功能智能化、工作生活人性化”的建设思路,未来科技城用短短6年时间,从一片荒芜之地,蜕变为一座活力四射的科技新城,并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高端研发项目、世界500强和央企的集聚,蓄势迈向中国创新经济战略支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开创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
放眼世界,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科技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最强音。
美国硅谷明确提出,要继续保持“全球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表示要在2020年迈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些创新尖峰地区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力求引领这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导地位。
在武汉进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光谷进入建设全球有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的新时期,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带给区域新经济一个怎样的未来?
光谷“大脑”:6年孕育千亿创新极
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汇,为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创新探索,提供了难得机遇。
2016年6月24日,随着“华科一号”“华科二号”两架白色无人机在武汉未来科技城诞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仁府团队的一项重大航空航天成果,作价2750万元,被上市公司华伍股份推向产业化。
9月17日,全球首台常温常压氢能客车“泰歌号”武汉下线,在常温常压环境下,以液态氢为汽车驱动能源,这尚属全球首例。
9月2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上,由武汉梦芯科技研发的基于北斗的多模多频SoC芯片(简称启梦TM芯片),荣获“2016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武汉未来科技城,这样的创新故事不绝于耳。经过6年发展,未来科技城已初步形成以光电子信息、空间信息产业为支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智能制造与新能源环保产业为先导的“212”产业结构体系。
光电子信息领域,聚集华为、中兴通讯、德国电信、西门子、美国新思科技等一大批产业龙头企业。
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先后建设了武汉遥感与导航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
目前,以工研院建设作为科技体制创新的突破口,未来科技城已成立光电、导航、资环、智能装备、遥感、海洋工程、新能源等7家工研院。
6年间,12家世界500强、18家央企等800余家企业落户,协议投资额近700亿元。加上国家存储器基地与华为武汉研究所等重大项目,作为光谷“大脑”的武汉未来科技城,创新投资已达数千亿元。
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多年来,武汉未来科技城在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上,坚持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并探索出了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
其中,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断层成像专利技术(MOST)实现1000万元挂牌转让,开部属高校之先河,成为“黄金十条”政策实施后技术转让的最大单笔交易,直接推动了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等“三权”改革意见的出台。
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模式,7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孵化公司87家,另有在孵团队74个,申请专利523项,转化评估科技成果价值近1亿元,吸引风险投资逾1.5亿元,已搭建公共服务平台13家,服务企业1870余人次,服务收入1557万元。
立足光谷,放眼全球。6年时间,未来科技城坚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中国电子、中船重工等一批央企;德国电信、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华伍股份、骆驼股份等上市公司纷至沓来。王肇中、桂裕鹏等海归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带领光谷走向世界创新的制高点。
以领军人才和企业为核心,未来科技城先后组建了海外人才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青桐”计划孵化器,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孵化企业过百家。湖北省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相继成立,推动企业协同创新、抱团发展。
持续不懈的自主创新,带来科技硕果连连。
华为铟磷实验室建成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碳捕获实验基地已完成全流程中试,正在开展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万吨级生物炼油技术中试基地,达到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研制出世界上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
快速聚集全球高端人才
依托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优势,未来科技城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600余个,其中两院院士8人、“千人计划”20人、武汉“城市合伙人”25人、“百人计划”及光谷“3551”人才和外籍专家100多人,新增博士和硕士5000人,科技人员超过3万人。
这些高端人才中,不少都走上了创业之路。“千人计划”入选者曹祥东博士,在未来科技城创办武汉虹拓公司,将飞秒激光加工新型光纤制造技术实现了产业化,获得6000万元风险投资;“百人计划”入选者叶毅博士从美国回来创立风脉(武汉)可再生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风力发电设计咨询一站式服务,2015年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百人计划”入选者易开军博士入驻未来科技城,将虹膜识别芯片进行大规模产业化,获得风险投资1800万元。
依托人才企业服务平台,未来科技城举办和承办了“光谷菁英荟”“333会”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才超过2000人次,内容涵盖政策解读、金融对接、技能培训、企业辅导、中介服务、生活服务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个环节,活动满意率超过95%。
加速形成高端研发集群
目前,未来科技城已初步形成6大高端研发集群:以华为为龙头的光电子产业研发集群;以长江存储、新思科技等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集群;以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为核心的通信产业研发集群;以中国电子新能源研究院、阳光凯迪、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碳捕获实验基地为龙头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研发集群;以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基础的空间信息产业研发集群;以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洋装备工程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研发集群。
这些高端集群,不仅是中国新经济的脊梁,更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使命。
此外,未来科技城的光谷云村,作为武汉市两大大数据产业基地之一,还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云箱数据中心,搭建统一云平台,推动武汉IT插座项目正式上线,对外提供十多类云服务。华中地区首个大数据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营,并签约落户了长江众筹金融交易所、众创空间交易所等公共平台。
集成电路跃动“中国芯”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三大核心区域的产业空间格局,中部湖北为“第四极”。
目前,光谷约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相关企业50余家,培育了武汉新芯(现为长江存储子公司)、芯动科技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武汉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重点支持的四大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武汉未来科技城内长江存储、新思科技、海思半导体等产业引擎,湖北集成电路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240亿美元存储器基地已开工建设
2016年11月,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紫光集团董事长、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国宣布,由紫光参与投资、总额240亿美元(约1600亿人民币)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于2016年12月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动工。
存储器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芯片。该存储器基地项目以芯片制造环节为突破口,集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生产与测试、销售于一体,将为我国打破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实现产业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5年,全球存储器市场总额达835亿美元,约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的25%,年均增长率约10%。
物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存储器变得愈发重要,大数据、云计算乃至人们生活点点滴滴的保存,都离不开存储器。在IC产业总产值中,存储器占1/3以上。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进口国,仅2014年进口额就高达2176.2亿美元,集成电路也是我国进口额最大的产品,其中存储器占进口额的24.9%。
存储器关系国家信息安全,但核心技术却被少数国际巨头垄断。专家指出,中国要想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突破并打造“中国芯”,发展存储器产业是破题点,也是必由之路。
新思科技打造全球研发产业园
2016年11月,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计公司美国新思科技,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动建全球研发武汉产业园。
这是除美国硅谷总部外,新思科技在全球唯一自购土地建设的产业园区,总投资5000万美元,预计2019年建成投用。其定位为“全球化研发及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培训基地”。
新思科技全球总裁陈志宽表示,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在武汉建设产业园,充分显示了新思科技对湖北市场和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长期增长的信心。
依托强大的全球研发体系,新思科技武汉产业园将开发世界级的知识产权(IP)产品以及信息安全软件,并在光谷与硅谷之间架起一座科技互动的桥梁。对提升湖北乃至华中地区芯片设计行业竞争力、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来汉布局、助力中国及亚洲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省委、省政府领导率团访问新思科技总部,提出“双城双谷”战略计划。目前,新思科技已在未来科技城设有研发中心,形成IP产品、软件与安全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能力。
随着新思科技全球研发武汉产业园的动建,不到一年时间,两大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在光谷“会师”。而新思科技的强项,是给上游的芯片设计提供自动化工具,带动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式发展。
陈志宽称,集成电路是人才密集型和高度创新型产业,这也是其全球研发产业园选择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原因。他说,未来新思科技在武汉的核心业务,是IP方向,即利用知识产权产品进行模块式开发。这是芯片设计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与全球多个领域都有关联。“武汉研发中心不仅仅是区域性的,而且是新思科技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将为全球工作,并引领IP全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