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东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一座承载着国家战略的科技新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正在崛起。
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悉,武汉未来科技城自去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以来,已吸引了全球近20家大型研发机构签约入驻,还有40余家机构表示出浓厚兴趣有望加盟。
从已入驻的企业名单看,无一不是重量级的。他们包括:华为技术、中国移动、德国电信、美国新思科技、台湾联发科等。
武汉未来科技城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座落在东湖国家风景旅游区、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及梁子后湖之间,总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复同意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加上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正是贯彻落实这三大国家战略,大手笔、高起点谋划的结晶。
武汉未来科技城将以高端光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突破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和团队。
产业定位上,武汉未来科技城将覆盖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集中推动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研发,是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发展基础。因此,人才是核心,关键在孵化。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吸引一批央企和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整合一批武汉已有的研究机构和科研资源,集聚一批中小型民营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孵化一批有技术专长的海内外人才带来的创新创业项目。
在空间布局上,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形成“一心、两轴、九园”的空间结构。其中,东西轴为现代综合服务发展带,南北轴为科技产业发展带,在两轴交汇处建设中央科技综合服务中心(CTBD),并按照“独立成城、专业分区、龙头带动、集聚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九大特色园区。
按照规划,到2020年,武汉未来科技城将培养50家世界级水平的研发机构,研发50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开发和转化100项重大应用性研究成果,培育出1-2个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引进和培养200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工作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创业型企业2000家,实现企业收入3000亿元。
届时,武汉未来科技城将成为我国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和创新文化的实验区,成为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并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从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获悉,未来城开工建设10个月来,已经受到全球60多家知名企业的亲睐,其中近20个项目已经签约入驻。
这些大型企业包括:德国电信、美国新思科技、台湾联发科、华为技术、中国移动、中国电子动力电池研究院、武汉未来科技研究院等。同时,还有40多家一流企业正在与武汉未来科技城密切联系,有意入驻,包括爱立信、中国联通、中兴通讯、东旭集团、数码视讯、格林美、联想等。
武汉未来科技研究院总投资约7亿元,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该项目致力于风能、太阳能、核能、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将成为武汉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源和重要技术支撑平台。目前,武汉未来科技研究院展示中心已进入地上二层施工,11月可投入使用。
为了有效应对能源紧缺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世界性难题,中美两国政府组建了两国间最高层级科技合作平台——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试验基地。
华为武汉研发中心占地约1500亩,投资方向为光电子系统、器件,以及相关的前沿光电子技术。中心一期占地约558亩,计划2012年开工建设,2015年竣工。届时研发人员将达1万到1.5万人,预计年产值达60亿元,税收达4.5亿元。目前华为武汉园区规划方案第二轮国际征集已经完成,即将开展第三轮论证工作。
目前,武汉未来科技城已建立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项目库,指定专人定期跟踪洽谈,力争今年内再吸纳各类研发机构(总部)20个入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地球空间信息
重点领域:遥感数据获取、存储与处理,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应用软件,位置云服务。
发展思路:规划建设3S创科园,汇聚国内外先进研发资源、创业企业,构建从数控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到信息提取与位置服务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我国智能位置云服务中心。
2、物联网
重点领域:RFID、传感网 、M2M等关键技术产业。
发展思路:紧抓示范应用工程实施,通过政府首购方式,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应用,力争建成我国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高地。
3、云计算
重点领域:IaaS、PaaS、SaaS等云计算服务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硬件及设备制造。
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和应用示范带动,统一规划建设“政务云”,以此带动武汉市云应用起步,形成市场社会化应用,争取成为国家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4、移动互联网
重点领域: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支付等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等。
发展思路:大力吸引国内外移动互联网龙
头企业、高端人才入驻,促进创新创业企业集聚。
光电产业
1、光通信
重点领域:光纤预制棒、光发射器等光器件及模组,特种光纤光缆,OLT/ONU设备、城域网设备(PNT、ONT)等光传输与接入设备。
发展思路:注重国际领先研发机构引进和高新区核心资源汇聚相结合,强化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核心技术突破。
2、光电显示
重点领域:TFT-LCD、AMOLED两大主流技术的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等上游关键材料以及面板,触控屏等新兴产品。
发展思路:加快集聚触控屏、彩色滤光片、驱动IC等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发资源和创业团队。
3、激光
重点领域: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等主流激光器,高功率、精密细微的激光设备等。
发展思路:重点引进一批国际高精尖水平的激光产业项目,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激光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完整的激光产业链,建成国际领先的激光研发基地。
4、半导体照明
重点领域:核心设备及关键材料,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
发展思路: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引导校企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技术领先的LED产业聚集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
1、新能源装备
重点领域:风电产品设计、咨询服务、核心零部件制造,核电服务业,智能电网。
发展思路: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中试示范系统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装备创新基地。
2、船舶业
重点领域:轻型化、高附加值的游艇、近海和内河船等小型整船,船舶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相关船舶产品设计、运营服务。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未来科技城自然环境禀赋,以特色船舶研发和服务为突破口,对接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技术提升、新品开发。
3、航空业
重点领域:航电设备等核心零部件制造,轻型飞机制造。
发展思路:规划建设军民合作园,大力引入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以开发新技术航空产品为切入点,链入到国家航空产业链当中。
现代服务业
1、科技创新服务
重点领域:研发设计业、检测认证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科技金融。
发展思路:鼓励成立第三方研发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并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
2、商务服务
重点领域:科技工业旅游,科技会展与贸易,总部经济,高端酒店餐饮。
发展思路:大力开发名企工业旅游和科技型会展旅游产品,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商务服务项目。
3、文化创意
重点领域:动漫网游,数字新媒体。
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畅想创意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汇聚一批创意名企、名师进驻科技城,带动东湖高新区产业由制造环节逐渐向以策划和运营为代表的网游价值链两端延伸。
4、教育培训
重点领域:IT技能培训,英语培训,企业管理培训。
发展思路:大力吸引3至5家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企业入驻。
国家四大未来科技城 武汉规划面积最大
武汉未来科技城已被国家中组部和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大人才基地之一。其中,武汉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最大。
这四大人才基地包括:中关村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创园、天津滨海科技城和武汉未来科技城。
其中,中关村未来科技城和浙江海创园规划面积均为1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科技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武汉未来科技城66.8平方公里。
目前,中关村未来科技城已引进神华集团、国家电网等15家企业,浙江海创园已入驻尚越光电、易文赛生物等32家企业,天津滨海科技城也有中海油集团等5家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则已引进近20家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
武汉未来科技城年内引进20名行业领军人才
武汉未来科技城今年内将力争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行业领军人才20名,支持科技创新团队100个。
据了解,武汉未来科技城正是顺应国家自主创新、人才战略而规划建设的。2009年12月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省、市以实施“3551人才计划”为载体,在东湖高新区试点,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目前,东湖高新区内现已聚集“千人计划”61人,入选“3551人才计划”300人。启动未来科技城建设以来,高新区一年新增博士800余名。
今日,武汉未来科技城官网(www.futurecity.gov.cn)开通。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未来城八大优惠措施出炉
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关于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八大配套优惠措施已经初步拟定。
主要包括:提供公共共享平台使用,提供配套公寓和建造专家公寓,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入驻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核心员工实行激励和个人所得税奖励,以及对承担民用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科技城内企业实行技术设备进口免税等。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7个。其中,个性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型云计算、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等四大平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中介服务、知识共享及文献服务等三大平台。城内企业实行技术设备进口免税等。